老朱点头,喝着茶说道,“可以,再看看是哪些人上的折子。”

        朱雄英忍俊不禁,他太了解老朱的性格了。之所以记得这些人的名字,看看亲疏远近,关系亲近的还好。要是关系比较远,或者是位置比较重要的大臣因为这些事情专门上折子,少不得要被记在小本本上。

        朱雄英一边批着奏折,一边说道,“这些人尽是写些小事,和尚圆寂了,当地产的果子味道不错。孙儿看了这些奏折,就是这浙江布政司稍微靠谱点,说了点水调雨顺的事情。”

        老朱立刻嗤笑,说道,“他的折子咱看过了,隔三差五的就送过来了,都是这般。”

        朱雄英瞬间无语,本来还觉得这是一个还算不错的官,还是稍微的说了点正事。可是结果倒好,一个折子翻来覆去的上了好几次,顶多就是改几个字。

        其实朱雄英看过不少奏折,很多的都说鸡毛蒜皮的小事情,这样拍马屁、刷存在感的折子,是奏折当中的大部分。真正有要事的,其实倒不算多。

        朱雄英一边批着奏折,一边说道,“皇爷爷,现如今政事太多。皇爷爷勤政,但是事务也太多了些。要不组个内阁吧,可以咨政……”

        朱雄英话还没说完,老朱就打断,“这事不要再提,你说的那甚内阁。今日你可他咨政之权,明日就可批奏折、阅政事。英儿,这可不好!”

        其实在老朱废了丞相后,就由皇帝直接掌管六部百司的政务,实际上等于兼任宰相。前些年老朱也搞出来了四殿大学士,但是很快就废了。现在又有了文华殿大学士,只不过也就是辅导太子,只是顾问而已。

        老朱总揽政事,他也不希望有什么助手之类的,他不放心除了大朱和小朱之外的任何人。在老朱的眼里,政事也就是他祖孙三代可以碰,其他人肯定不能挨。

        对于老朱的这般态度,朱雄英一点都不意外。工作狂的老朱,也希望他的儿孙也都是这般的勤政。

        看着朱雄英在批阅着奏折,老朱很满意。大部分奏折没问题,主要也是一些文武百官的奏折实在是没有什么营养。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