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而言之,就是列宁格勒的党政干部.....不,不仅是党政干部,包括普通的列宁格勒人,都认为他们与普通的联盟公民不一样了,他们似乎在精神上更加高尚,在操守上更加的守序,对联盟建设的功绩也更大、更多、更值得认同。由此,他们甚至产生了一种地域歧视的情绪,认为列宁格勒才应该是联盟首都,而莫斯科的资格则远远不够。

        这种情绪的产生,与日丹诺夫同志所起到的作用是分不开的,在卫国战争之后的几年里,为了凸显日丹诺夫同志在卫国战争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联盟意识形态部门在宣传的过程中,为列宁格勒保卫战大唱赞歌,人们在谈及卫国战争三大战役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斯大林格勒战役,其后便是列宁格勒战役,而莫斯科战役却是排在最后的。但若是按照真实的情况来排序的话,莫斯科战役显然是应该排在最前面的,因为正是这一场战役,打破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给了苏联红军绝地反击的勇气。

        除此之外,在意识形态部门的宣传中,库兹涅佐夫在列宁格勒战役中的重要地位也被淡化了,同时被淡化的事实,还有日丹诺夫同志在战役期间长时间受病痛困扰的事实。

        类似这样的宣传,其实都是为了在全联盟范围内,树立起日丹诺夫同志的个人威望,以便其在来日继承斯大林同志的地位,成为联盟的第三任国家领导人。

        如果日丹诺夫同志没有病故的话,那么联盟的政治局势应该会发展的非常平稳,等到斯大林同志百年之后,日丹诺夫同志顺利就任联盟的最高领导人,支持他的列宁格勒派成为联盟政治的核心派力量,随后,不管是马林科夫和贝利亚所代表的莫斯科机关派、工业党,还是莫洛托夫所代表的外交部政治集团、赫鲁晓夫所代表的乌克兰地方派,都将受到压制,但却不会遭到毁灭性的打击。马林科夫也好,莫洛托夫也罢,亦或是赫鲁晓夫、贝利亚,他们依旧能够留在联盟的核心决策层,但是国家发展的总体方向和路线,则注定要由沃兹涅先斯基和柯西金所领导的部长会议来决定。

        按照那样的历史来发展,或许等到五十年代斯大林同志病故之后,日丹诺夫同志稳固住了自身在联盟的地位,联盟的经济政策就将出现大的变化,市场经济将在沃兹涅先斯基和柯西金的强势推动下,在全联盟范围内铺展开,并最终成为一股大势,谁都无法阻挡。如此一来,联盟的未来或许会是另一个样子。

        但......

        一切的变数,就是日丹诺夫同志太短命了,他的死改变了一切,原本最有希望成为联盟未来政治核心派别的列宁格勒派,在嚣张了几年之后,突然失去了主心骨,接下来,它所面临的,自然就是别人的反攻倒算了。

        其实总结起来的话,这一次的政治斗争,不仅仅是列宁格勒派与莫斯科机关派、工业党之间的斗争,也是一场经济发展路线之争,更是一场带有地域性质的权力斗争,若是从这个角度上讲,说列宁格勒人打算另立中央似乎也不算是错。

        而对于维克托来说,他之所以感觉在列宁格勒问题上这么难以下定决心,是因为他从未给自己真正划分过派别,尽管他一直追随着马林科夫,但他却不认为自己是工业党亦或是莫斯科机关派的一员,与此同时,他与列宁格勒派之间,也未曾有过任何形式的冲突,从某种程度上说,他与日丹诺夫同志的合作应该还算是很愉快的。

        一个既不属于莫斯科机关派,也不属于列宁格勒派的人,却要为这两派之间的权争做仲裁,而在一旁,还有斯大林同志在密切关注着一切,维克托真是有一种遭了无妄之灾的感觉。

        //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读吧文学;http://www.dxsz8.com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