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韵》是隋代陆法言所著韵书。书成于隋文帝仁寿年间,共5卷,收1.15万字。分193韵:平声54韵,上声51韵,去声56韵,入声32韵。武德初年被定为官韵。

        切韵是一套以汉字反切汉字读音的方法,陆法言的《切韵》以金陵雅言为基础系统的总结了一万余个汉字读音,形成了一套相对完善的语音体系,规范了官方的语言,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不同地方的交流。

        但切韵有两个很大的缺陷,第一是使用门槛比较高,使用切韵的前提是必须掌握相当数量的汉字,这对没有文字基础的人很不友好。第二是内容有些杂乱,《切韵》自成书之后就一直在补全修改之中,不同的增补版本甚至出现了韵母与声母之间的冲突,作为声韵基础的汉字也是变来变去,大唐官方也只是确定了其发音的官方地位,并没有给出标准版本。

        还有一点是大唐的统治中心在长安和洛阳,通行的是洛阳官话,书面标准音是洛阳读书音,以金陵雅言为基础的韵声在发音上与北方官话有很大的出入,不要说是洛阳长安这样的地方,即便是在金陵,会说雅言的贵族士族也不多,很大程度上是可以看作是金陵上层精英和部分士族的自娱自乐。

        李元喆看过朝廷颁布的最新版《切韵》,结果是满脑子浆糊,他自认为自己的文化水平还可以,但面对这种体系复杂的音韵系统也看的是云里雾里,就不要说学院里那些没有任何基础的学生了,切韵对他们来说就和天书差不多。

        他认为切韵只适合做一种工具书使用,用来记录中古汉语发音,不适合当作基础的识字辅助。

        当然,李元喆并不否认《切韵》的价值和作用,他只是需要一种降低文化学习门槛的工具而已。

        这种工具就是汉语拼音。

        他需要的汉语拼音自然不是后世普通话的拼音,毕竟唐代的官话和后世普通话有着很大的区别,一些穿越里写的直接套用后世汉语拼音的桥段绝对是找死的行为,发音不同,强行套用只能显示某些人的无知。

        李元喆不是语言学家,让他搞出一套适合大唐的拼音系统太过为难,不过谁让他是开了挂的呢?

        云烨在另一个时空的大唐搞教育多年,经验丰富,临高五百废还有专门搞语言的人才,搞出一套适合大唐的汉语拼音并不是太难的事情。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