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线根据地八路军、国军、日军三方势力互相对峙之时,后方根据地迎来了大发展。

        赵刚主抓的各项工厂均投入生产,几个工厂被建在一处山谷之中。

        最先建成的是发电厂,有了电力之后,火柴厂,纺织厂、面粉厂、纸厂陆续投入生产,另有数个小作坊被合并过来。

        其中技术含量最高的要数火柴厂,在赵刚出色的思想工作之下,掌握氯酸钾研制方法的几个日本人极其配合,大部分原料如杨木、桦木、柳木、磷、胶、蜡片、玻璃粉等都能自己解决。

        依靠成套的设备,按照黄亮的估计,以现有的产量,再有一个月,整个太南的都能用上自产的火柴。

        而新建的纺织厂拥有织布机二十五台生产大布外,同时生产毛织品,年产可达到条毯四千条、毡鞋六千双、毡帽两万顶,此外还可生产地毯、绒毯等产品。

        新建的纸厂根据就地取材的原则,把废纸、废麻、废绳、破布、麦秆、棉秆、桑皮、马兰草、蒲草、稻草等统统利用起来作为造纸的原料。

        在动力方面,采取动力机械化,有一部顶二十多匹马力的水力碾桨机,相当于八个马拉槽碾或水碾,年产可达5000令,(千张对开合一令)。

        同时投入大规模生产的还有肥皂、墨水、酒精、蒸馏水等数个作坊。

        唯一可惜的是,即使抽调了十几名干部学校的学员,我方的管理人员依旧欠缺,敌工科派去豫北的同志仍没有消息传回来。

        太南军区的领导班子的几人均有分工。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