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天之后,一连多日韩安不再召见,只是每晚都会有人送些竹简到韩非居所,依然是朝中建制文书,他看过后,隔天就会收走。他晚上看这些卷册,白天就去听学。

        红莲时常在他听学结束后来玩耍,在他单调而规律的生活中留下一抹亲情亮色,故此韩非格外珍惜这一点相处时光。起先红莲一早在他居所等,韩非回来难免有些迟,小公主有时就干脆去治学殿寻韩非。

        红莲在宫里虽极受宠,外人面前该有的规矩礼仪却是落落大方,她不会强行阻止韩非与司教相谈,只会守在哥哥身边听着。尽管她年纪尚小听不太懂,但也不插嘴。不到十岁的小公主模样精致可爱,就算安静坐在旁边,也让方州不由夸她玲珑剔透。

        同时,这两个多月,方州也转述了不少春秋三传,韩非发现不止有公羊和谷粱残本以外的讲解,连左氏传抄本的缺失也有补足,心下不禁向往桑海儒门藏书之全。

        韩非还渐渐发现,方州对治国方略颇有自己见解,并非他初时所言的不问政事,七国间的风云变化,他也会关注,常常就在堂上应时而谈,与众人说些得失进退之道。但韩非若和方州谈起,对方都只巧妙避开。

        生性执着的韩非,自然不肯轻易放过,每每寻到机会打破砂锅问到底。

        他也不在讲堂上追问,散课之后总有些听学之人围着方州请教些学问,韩非就坐在一旁等着,直等到众人尽皆散去方才上前。次数多了便有人瞧出新奇,会调笑他以前和夫子在堂上言语冲撞,如今倒是乖觉许多。

        过去韩非文辞犀利,和夫子屡次争执,可性格却又清淡内敛,旁人总觉他秀逸的相貌里也透着一股隐隐的傲气,多有疏离感。而新来的夫子生性随和亲善,和众人谈天说地从不拘泥守旧,反是颇为变通明达,倒和韩非投缘得很。韩非少了几分棱角,多了几分温良,有时还带上点浅浅的笑意,那眉眼如画染上灵动之态,和他接近攀谈之人就比过去更多,也敢和他开些无伤大雅的玩笑。

        只是方州就有些头疼了,自己在堂上所发之言,若是韩非感兴趣,会记得异常清晰,堂下只剩他们两人之时,提问总是切肤入骨的深刻,刨根问底的执着。

        方州与韩非相谈多了,两人见解并非没有差异,但他们也不起口舌争执,各抒己见说到最后,大多止于韩非的若有所思。少年人提出的问题刁钻犀利,对方州的释义却也听得极是认真,有时甚至转天还惦记,特意把思虑后的想法写在竹简上拿给他看。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