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隋起,就有文武散阶制度。

        初唐时含金量极高,赐封的文武当之无愧,如秦琼左武卫大将军,尉迟恭右武侯大将军,苏定方左骁卫大将军等等。

        但随着国家的发展以及政治的需要,散阶越封越多,越封越大,泛滥成灾,安史之乱后,散阶不能满足需要,唐廷以王将封赏有功大将,如郭子仪汾阳郡王,仆固怀恩大宁郡王,李晟合川郡王,韦皋南康郡王,包括李振的曾祖李抱真,受封义阳郡王。

        到了唐末,武人藩镇割据,唐廷为了笼络武人,加检校三公,封同平章事,成了惯例,时人称之为使相。

        在使相面前,散官没有任何吸引力。

        武人们只要会折腾,造个恰到好处的反,唐廷至少封个使相,检校司空什么的,若是时机把握的好,封个郡王也不是什么难事。

        更有甚者,直接向唐廷讨要。

        李晔的军衔制度,属于新生事物,又脱离了政治,割除了散阶的弊病与繁琐,只以军事功绩评断,一目了然,也算是一个健康的晋升系统。

        在晋封淮南诸将的时候,李晔想把朱瑾、李承嗣、李神福晋升为上将军,以稳定淮南士民之心,却遭到张承业的反对。

        “刘知俊囊括鄂岳,喋血舒州,杨师厚攻克平淮,扫灭朱延寿,击退朱温,尚且为中将军,朱瑾、李承嗣、李神福不过降将,安能居于众将之上?若是晋封,诸将必有怨言。”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