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近地区就只有平壤一个大城,虽然离大同江**不到百里,但以这个时代的交通条件,从**前往平壤至少要花一天的时间,而**南早就习惯了在军中的生活,即便是休假他也没有太大的兴趣离开**太远,更没打算千里迢迢返回海汉,所以**南便将自己的假期安排在了**周边地区游历。

        如果从开始兴建算起,大同江**也有有快一年的历史了,战时在这里充当劳工的朝鲜民众,在战后有相当一部分人选择留在了**附近,自发形成了一些村镇。有大同江**这几千外国驻军,日常的吃穿用度所需,就足以养活定居在**附近的民众了。

        后来随着海汉与朝鲜议定了大同江流域的一系列合作项目,沿海数十里全是大工程,于是又有大量民众作为劳动力被安置到这一地区,让曾经荒芜的两岸逐渐出现了大大小小的定居点,人口密度大概是这一地区有史以来最高的时期了。

        **南每一次走出**,都会发现周边地区有很大的变化,从稀稀落落的棚户,到逐渐成型的定居点,再到后来慢慢出现的村镇,他觉得这有一点像自己回到海汉的感受,每一次回到国内都会发现环境有显著的改变。所以在难得的假期中,他选择了在大同江沿岸游历,找一找那种类似回到海汉的感受。

        或许是出于一名陆军军官的执着,**南没有选择更方便的乘船出行,而是坚持以骑马的方式来进行这次的度假活动,只带了几名亲随简装同行。

        从大同江**往西便是入海口方向,这里的江岸已经建起了**的盐田。相较于大同江对面工程量较大的铁矿开采和配套产业,盐场从建设到生产的周期就相对要短得多,战后只用了几个月的时间,便逐步开始投产。

        大同江盐场引入了海汉的制盐技术,虽然前期的投入比较大,但产能的巨大提升可以让这里的生产利润也远超传统盐场,而且这处盐场因为有王族和高官的暗中入股,对劳动力的需求得到了较为充分的保障,因此从投产开始几乎便是全力运转。

        而此地出产的食盐基本都是用船运往外地,间接也就带动了航运业等配套产业的发展。去年大同江**初建之时,这段江面上能看到的船基本上就是打渔的小舢舨,而如今却有不少货船往来与此,一多半都是来大同江盐场贩运食盐的商船。

        **南一行沿着新修建的官道策马前行,看到他们的民众都会在第一时间停下来躬身低头,以示恭敬。对于普通的朝鲜民众来说,**南等人身上的海汉军服便是身份的象征,他们要在大同江流域生活下去,就必须得对这些外国驻军人员表现出足够的谦卑。

        **南对于朝鲜民众的表现已经习以为常,事实上从去年进驻大同江**开始,宣传部门便已经运转起来,有意识地向朝鲜民众灌输海汉的价值观念,让他们习惯于对海汉军表现出服从的态度。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