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受训的那些人,就是以前明军的士兵。”路过训练场的时候,少尉顺带指了一下那边正在训练中的部队。

        哈建义和王安国闻言转头望去,看到那些受训人员正在接受最基础的队列训练,随着哨声指示不断地变换动作,间或还有教官责骂的声音传来。

        从降兵中挑选出资质条件好的人员进行整编训练,效果无疑会比招募新兵要好一些,这也是海汉军在过去得到的成功经验。由于在短期内接收了前明大片领地,海汉目前的兵力规模还存在着巨大的需求缺口,集中改造前明的部队大概就是见效最快的法子了。

        但大明时期的军队存在太多问题,兵员素质也是参差不齐,很多地方都有以老弱残兵充数的状况。以海汉军对兵员的要求,肯定不可能全盘接收。能够留下来接受整编训练的人员,大概也只有原本明军编制中五分之一左右。虽说这些人的军事素质和可靠度还远远达不到海汉军的要求,但至少身体条件方面还算凑合,能够经受得起一定强度的军事训练。

        少尉将他们二人带到了基地指挥部,引见给了今日当值的指挥官,陆军第七师第二团团长戴成荣。

        哈建义在赴杭州途中所看到的相关资料中,便有这位戴团长的介绍,知道这位戴团长的经历也颇为传奇了。

        戴成荣的出身并不在传统的海汉统治区内,而是来自扬州的盐商家族,其父亲戴英达便是扬州徽籍盐商的代表人物。当年海汉与扬州盐商为了争夺盐业市场发生过激烈的冲突,最后与徽籍盐商达成合作协议,戴英达便是其中的关键人物。

        而戴成荣在那时候虽然还十分年轻,但已被家族委以重任,由其担任戴家庄火枪队的指挥。后来扬州局势稳定之后,戴成荣到舟山接受正规的军事训练。这一去不要紧,戴成荣在舟山见识了海汉军的真正实力之后,便果断决定要参军入伍,成为海汉军的一员。

        戴成荣自知出身特殊,不易得到海汉的信任,所以入伍之后也是格外卖力,无论训练还是执行作战任务,都是冲在前头,一来二去,也就慢慢靠着累积军功和资历获得了提升。

        后来在海汉与满清的作战过程中,戴成荣也被调去辽东参加轮战,并且屡立战功,回到浙江后还获得了到三亚的军事学院深造的机会。从三亚受训回来,便被石迪文提拔为了团长,麾下有三个营共计一千六百多人。这要放在大明统治时期,差不多相当于一个卫指挥使的级别了。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