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四章兵发阳平

        话说陈龙、马腾联军,顺利渡过陈仓道,然后分兵进击天水、阳平关。陈龙用荀攸荀公达之计,日夜恐吓敌军,围城堵三阙一,守将梁兴震怖,带兵连夜逃走。陈龙占据天水城,建立了攻取汉中的后勤补给基地。

        秦岭自古险要,没有强大稳定的后勤补给基地,休想建立跨越秦岭的补给线。陈仓地处秦岭山地、关中平原、黄土高原过渡区,地貌由山、塬、川组成,地势险要,汉高祖刘邦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诸葛孔明两伐祁山为郝昭所阻,南宋名将吴玠、吴磷兄弟大败金兀术等重大历史事件都发生在这里。其城池窄小、物资缺乏,辎重运输不易,并非合适的补给基地。

        天水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得名源于“天河注水”的美丽传说。千多年前的天水地区人烟稠密,屋宇毗连,“山水灵秀,林木密茂”,大秦在此设立上邽城。秦末汉初,长期的征战加上干旱,上邽城民不聊生。一天夜里,忽然狂风呼啸,雷电交加,一道金光闪耀,地上现出红光。顿时,大地连续震动,在轰隆隆巨响声中,裂开一条大缝。只见天上河水倾泻而下,注入裂开的大缝中,形成一湖,名曰“天水湖”。此湖水位稳定,水质纯净,甘冽醇厚,“春不涸,夏不溢,四季滢然”。人说这湖与天河相通,又叫它“天水井”。后来,这个传说被汉武帝听到了,他就给上邽北城的湖旁新设的这个郡,起名“天水郡”。从此,就有了“天水”之名。

        渭水发源于定西鸟鼠山,流经天水、陈仓、咸阳、扶风、长安、渭南等地,至潼关汇入黄河。因秦岭山高涧深,所以只有部分通航,陈仓到天水,恰好可以行船,给物资输送提供了不少便利。天水周边,渭水流域,主河道及其支流交错纵横,形成宽谷与峡谷相间的盆地与河谷阶地。土壤在河流和沟谷区为冲击、洪积物形成的淤泥、草甸土,经过开垦耕种熟化而形成以黄土、黑土为主的耕作土壤。郭城、山地、河流、土壤互为依托,组成天然自给自足的生态系统,若非军阀混战,本应衣食无忧。

        天水的城主府中,陈龙端坐太师椅,周边围坐着一众文臣武将。周不疑一直和郭嘉为伴,这次独自一人,颇为不习惯,却是首座军师,清清嗓子率先发言道“梁兴新败,必求助于韩遂。我意在天水北、西两面,选险要处设立寨珊,阻塞道路,使敌军来犯时急切不得通过,也就是了。”

        陈龙点头道“北面地势险要,五百兵足矣,守住山口,遇事以烽两武,以阎圃为谋士,坐拥东川富庶之地,行五斗米教,教众都是悍不畏死。”

        张鲁,字公祺,沛国丰县人。据传是西汉留侯张良的十世孙、天师道五斗米道教祖张陵之孙,为五斗米道的第三代天师称系师,在杀张修后继续在汉中一带传播五斗米道,并自称“师君”。

        群雄蜂起,天下大乱,不少百姓逃往相对安定的汉中地区,关西民众从子午谷逃奔汉中的就有数万家。故汉中一直繁华稳定,人口增长,张鲁还得到巴夷少数民族首领杜濩、朴胡、袁约等人的支持。他采取宽惠的政策统治汉中,“民夷便乐之”。“流移寄在其地者,不敢不奉”。五斗米道凭借政权的力量扩大了影响,信徒入道,只需交五斗米。张鲁在汉中信徒众多,成为汉末一支颇有实力的割据势力。

        荀攸口中的四杨,乃是武将杨任、杨昂,谋士杨柏、杨松。其中最有名的,自然是卖主求荣的卑鄙小人杨松。然而,实际上四杨都是汉中名将,自也颇具实力,能够战斗的总兵力也达到十万人,再加上一些悍不畏死的教众,要征服汉中,绝非易事。

        荀攸停顿了片刻,待大家的议论声渐小,继续说道“汉中乃巴蜀门户,可谓唇亡齿寒。我最担心的,是一旦战线拉长,不能速战速决,则刘焉可能会放下张修的仇恨,派遣军队出剑阁援助,正好在我军攻取汉中的背后。”

        “所以,全力助攻阳平关,过关之后,我会派出一万兵马守住剑阁栈道,以防止益州出兵援助。真正的战场,就在汉中城下。若敌人坚守不出,汉中城历来以粮草齐备著称,就需要大费周章,还好我们拿下了天水,有的是时间和汉中周旋。”

        荀攸说罢,众将又响起议论之声,显然对汉中之战还有许多疑问。张郃、高览都是名将,但对汉中地理不熟,一时都不敢轻易发声。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