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晶在古代被称为“水玉”,或者称作“水精”、“玉英”。著名诗人屈原又诗歌云: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同光。这“玉英”便是指水晶。

        元代之前,中国尚玉,各色宝石不甚流行。直到元代以后,西域商人沿着南洋、西洋输入了大量彩色宝石,深受当时元朝贵族喜欢。

        等到朱元璋覆灭元朝,建立大明以后。明承元风,追捧宝石之风更胜。

        朱棣“靖难”之后,派遣三宝太监郑和郑公公七下西洋,更是购进了大量宝石。

        特别是东南亚生产各种红蓝宝石,西洋波斯湾附近“此处各番宝货皆有,更有靑红黄雅姑石,幷红剌、祖把碧、祖母剌、猫睛、金钢钻,大颗珍珠如龙眼大,重一钱二三分,珊瑚树珠,幷枝梗、金珀、珀珠、神珠、蜡珀、黑珀,番名撤白值。”

        只是等到刘大夏烧毁《郑和出使水程》以后,明朝再也无力组织舰队下南洋、西洋,此事遂罢。

        不过东方不亮西方亮,明朝遂后在云南宝井发现了宝石矿,盛产大量红蓝宝石。其中顶级红宝石最负盛名,顶级“鸽血红”即产于此处,此地逐渐成为明中后期所需宝石的主要产地。

        只是随着明朝压迫日盛,再加上“播州之乱”、“奢安之乱”等土司叛乱的影响,边疆日益收缩,云南宝井这块盛产宝石之地遂后便丢掉了。

        这所谓的“云南宝井”既是后世的缅甸抹谷,依旧以生产宝石玉石出名。

        有句话叫做“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皇室、王室风气如此,大明奢侈之风更是盛行,竞相以佩戴宝石为荣。

        万历十年,潞安府的潞王筹备婚礼的时候,仅仅首饰一项,便用“青红宝石八千七百颗,各样珍珠八万五千余颗”。

        甚至根据《明神宗实录》记载,三年之内共进珠宝九次,合计花费白银二百二十一万两。几乎和朝廷在“播州之乱”耗费内帑白银二三百万两相当,足见其奢靡程度。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