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论点,是我的合作伙伴,江州师范大学钢琴系讲师,曲诗所提出的,而让我彻底确定这个题目,则是昨天但教授的演讲,他说了很多关于理论方面去研究音乐的东西。”

        “那么问题也就来了,现在我们在演奏一首作品的时候,我们应该从哪个方面去思考?去讨论,我们为什么要这么演奏?”

        “今天我便是以肖邦的E大调夜曲,Op9,No2为例,给你们分析这首作品的诠释方法。”

        ……

        何深的语气十分平淡,没有任何一丝丝的波动,但是却把所有人的注意力都给吸引到了他那边。

        何深今天所讨论的问题,其实经常会有人讨论,在整个音乐界也有不同的论点。

        因为很多厉害的音乐家,他们都不是师出无名,他们的老师或者朋友很可能都是一些厉害的音乐家。

        就比如说霍洛维兹曾经是拉赫玛尼诺夫的朋友,拉赫玛尼诺夫的很多作品都愿意给霍洛维兹去演奏。

        他在演奏拉赫玛尼诺夫作品的时候,有一些东西和谱面上所标注的,并不完全相同,那么究竟是以那个为准?

        是以跟拉赫曼尼诺夫交流过的霍洛维兹版本为准,还是以后来者对作品的研究为准?

        如果不是由于拉赫玛尼诺夫的录制他自己作品时候的录音机太过嘈杂不堪,或许他才是这首作品的最佳诠释者?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