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作品的三观不重要,不带三观很重要。

        这句话应该怎么理解呢?

        故事里的角色或者故事本身,可以三观不正,但创作者自己,应当尽量不带立场和既有的三观去进行客观地呈现。

        创作时倾向于故事反面,难免会囿于虚无主义,受到舆论谴责;

        倾向于故事正面,又会不可避免陷入幼稚化、脸谱化和伦理绝对主义的泥潭。

        当然,任何创作本身都是人的创作,不可能绝对客观,相对客观即为现实追求。

        《燕京遇上西雅图》中肯定有让人诟病的地方,但瑕不掩瑜,特别是赢得不少女性观众的青睐;

        “那部电影没被人批过,我当初第一部《失恋33天》,还被人说是强行歪曲年轻人的爱情观呢,不用计较!”

        白雪艳羡的看着薛晓鹭,能在没有孟轻舟的助力下,取得如此优秀的票房,说明薛晓鹭已经有了自己的一片天地;

        “我也不是真在乎,只是觉得有些观众会不会想的太偏了,我们做编剧、导演的,怎么可能故意往错误的方向引导,就连文艺片都不敢!”

        “白雪,看了薛导的电影,有什么收获吗?”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