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市场是无限的,海外市场容量绝对有限,中国电影绝不可能成为世界观众的娱乐主食,充其量只是一道甜点。甜点的供应量都是有限。”

        这种认识其实在国内影视行业普遍认同,至少从目前来看,没有人认为中国电影能在海外和好莱坞抗衡。

        我们可以拍拥有民族特点的电影,或者艺术性极其兼容的电影,来向世界展示我们的文化,但短期内还无法和拥有成熟工业体系的好莱坞电影抗衡;

        2002年米拉麦克斯发行张艺谋的《英雄》至今还被认为是海外推广的成功案例,海报的中心是李连杰——北美观众熟知的武打明星;宣传语“一个人挑战一个帝国”,突出个体反对极权的“普适价值”。

        所以我们要学习,要融入,这也是我去美国拍电影的初衷,至于没有启用国内演员,理由很简单,好莱坞的排他属性以及电影的市场前景;

        明星驱动是好莱坞大片最主要的驱动机制,再一个就是导演驱动。能够驱动的导演就几个,斯皮尔伯格、詹姆斯·卡梅隆、马丁·斯科塞斯、乔治·卢卡斯。更多是故事驱动。

        把所有的驱动加上去才是顶级大片,像《泰坦尼克号》、《阿凡达》是导演驱动、故事驱动,加上奇观驱动。像《后天》、《龙卷风》,主要是奇观驱动和故事驱动。

        对中国电影而言,海外市场主要可以分为三大板块:亚太、北美和欧洲。北美市场其实是最不可能的市场。

        好莱坞影片永远占北美市场97%以上,进口影片最多占3%,而且多在小众的艺术院线。那3%里面也有四分之三是英国电影。

        电影是资本的产物,好莱坞一百多年来从未离资本半步。中国现在逐渐成长为全球资本之最,要传播文化软实力,必须借船出海,跟好莱坞形成双赢。

        可以通过更多的合拍项目来破解“好莱坞密码”。电影是可以复制的产品,只要质量上乘,加上精准的广告定位和营销包装,就能让消费者趋之若鹜。

        最后拜托大家,请别叫我富豪导演,感觉很LOW!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