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和李素暗中观察了半天地形、商定好破关计策之后,就悄咪咪继续原路返回。

        又跋涉一百五十多里山路,回到陈仓道与祁山道的岔路口河池县。一路坎坷,李素这种文官走了两天,中间还在山里夜宿一宿,条件极为艰苦。

        幸亏二月份的秦岭山区还没有蚊虫,这要是搁夏天,李素这种两世都没入川过的人,还不得被酷暑和潮湿蚊虫瘴气弄得求生不得。

        就这样,李素也已经开始浑身稍微起疹子、冒螨虫瘢,估摸着入川后没个几个月静养适应水土,是不可能完全恢复元气了。

        螨虫这玩意儿就是这样的,每个地方都有,不管是你习惯了北方的螨虫后来南方,还是习惯了南方的螨虫后去北方,异地的气候水土都很能折腾人。

        只有体质很好的人才能毫无不良反应。刘备带来的大军,前几天也稍微有些不适应,但渐渐就好起来。

        李素相信,这支被刘备带着走南闯北的部队,以后估计是全国对各种传染病和寄生虫适应性最强的了,毕竟从华夏的东北角打到了西南角,什么环境都经历过了,换个别的部队绝对没那么丰富的履历。

        磨刀不误砍柴工。回到河池县后,李素精选士卒、让赵云观察挑出最适应秦岭水土、状态最佳的一千名士兵以备行动。

        赵云原本想一千名士兵都从幽州精骑中选,但后来跟李素商量了一下,觉得此去阻击追兵时,不一定有机会沿着山谷冲杀,说不定还要兼顾山坡复杂地形的战斗。

        所以最终只用了五百名幽州精骑,另外五百人则把关羽嫡系最精锐的丹阳兵斧盾营借来了。丹阳兵都出身山越勇士,也对南方山区的山地战很熟悉,相信入蜀之后也能有不错表现——反正东南丘陵山区跟西南蜀山,山地战道理是相通的。

        不过,这五百名丹阳斧盾营也都配了马,可以骑行赶路。所有的马匹也重新筛选,不追求平原上那种临阵冲刺的实力,转而考核马匹的驮力和耐力,因此稍微矮小一些也没关系。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