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天后,绵竹以北、与涪县之间的平原上,三万汉军与九万刘焉军,浩浩荡荡列开阵势,非常默契地准备来一场堂堂正正的对战。

        可惜李素不在这儿,不然,他肯定会惊讶地感慨:此处战场的选址,居然跟原本历史上七十三年后诸葛瞻面对邓艾的最后一战,位置一毛一样。

        只能说,绵竹平原上适合大军展开的战场,就这么一处,所以知兵者都不约而同会这么选吧。

        如果李素在这儿,那他肯定也会对诸葛瞻那颇需商榷的“出城决战”策略的苦衷,另有一番认识吧。

        诸葛瞻的困境,与此刻的刘焉,是何其相似?

        后世很多人都吐槽:诸葛瞻不知兵,既然没能把邓艾堵在江油,那就退回绵竹死守好了,何必跟邓艾野战?不是应该邓艾比他更急切求战么?

        没看见绵竹之战时第一阵,魏军因为进攻不利,邓艾都急得扬言“如再不胜,即斩邓忠、师纂问罪”了,如此催逼才成功大破蜀军,可见邓艾才是应该着急的一方嘛!

        这种说法不能说没有道理,但毫无疑问是帮邓艾开了上帝视角、扫掉了战争迷雾——邓艾急,是因为他不知道蜀儒早就盼望着九品中正制,盼望着魏国把他们从诸葛式的依法治国中解放出来了,要是知道蜀地民心士气那么差他就不用急了。

        而诸葛瞻比邓艾更知道蜀国内部的矛盾,他知道除了自己还肯死战到底,其他本地人都不可靠——就算死守绵竹堵住,邓艾也不会就地等死,肯定会垂死一搏迂回绕路、想办法因粮于敌。到时候往周边各县转一圈,说不定就有千千万万个江油马邈一样的投降派滚雪球滚起来了。所以只能寄希望于速战速决扑灭邓艾。

        这一点民心向背,从后来谯周劝说刘禅不能去南中的说辞里体现得明明白白:“陛下还想去南中?陛下以为等邓艾追上来后,陛下身边护驾的小兵小吏还会心向着陛下吗?”

        而今天刘焉心中的想法,似乎也是如此:他知道再等下去,投降派只会越来越多,部队会越逃越少,不打不行了。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