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有些事情不亲自干过,就真不知道执行层面会有哪些千奇百怪的困难突然冒出来。

        比如,要是让李素坐在成都的衙门里,闭门造车想象“导致从汉末到唐宋、汉人文明开发金沙江流域航运事业进展缓慢”的原因,那他多半只会觉得是技术和商业利益方面有制约。

        就是让他想破脑袋,也不会觉得“汉人认为金沙江只是一条微不足道的南蛮毒水,没有深入探索的价值”也能是其中一条重要理由。

        因为在来之前,李素之所以对于自己的规划信心满满,敢力排众议在刘备面前打包票,就是因为他知道点相关历史:

        后来明清两朝,随着西南夷改土归流事业的发展,长江中上游的航运,在稍加整治之后,就可以一直畅通无阻抵达云南昭通的巧家县老君滩。老君滩以下的航段,没有任何技术难度,封建自然经济的技术设备和动员能力就能解决。

        明朝人就能做到的事情,李素稍微技术上开点小挂,肯定也能做到。

        至于从昭通老君滩再往上游的通航,李素想都没想过,因为他看过抗战战史,知道哪怕到了20世纪30年代,近现代工程技术都还没法克服这种工程。

        抗战前夕,正方的部队长征路过老君滩,都没法在此渡过金沙江。至于西南地方军阀的部队,在抗战时原本想发展老君滩以上的航运,以接应从滇缅公路运进来的美援物资,实现从滇至川的全线水运,但也失败了。

        连滇缅公路这么牛逼的工程都造得出来的时代,老君滩航运尚且过不去,宁可公路运输走东线贵州十万大山、“二十四道拐”到重庆。

        李素又没地图编辑器,他也就不会浪费力气了。

        不过,亲自深入一线、深入群众调研之后,李素对于自己的计划也更有信心了:既然知道了问题的症结在人心而不在技术,那就好解决了嘛。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