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洋洋得意向李师汇报他的脑洞成果时,最先等来的不是李素的嘉奖,而是亲哥哥诸葛瑾的训斥:

        “你这顽劣小子,治学不严谨,被顾元叹郗鸿豫他们赶回来,鼓捣这些东西倒是很有想法,将来如何出仕报国?

        元叹兄可是跟我说了,你的《礼记》都背不出来,其他十二三岁的同期学子,陈家、任家的,有些都背得比你熟。”

        诸葛亮不服地一撇嘴:“《礼记》有什么好背的,那些沿用至今的,该怎么做我都知道。那些已经不用了的东西,知道个大概不就行了。李师说的这个‘弩梭’,做好了可是能让天下蚕妇织女劳作之时事半功倍的,不比背书强。再说我知道李师自己也背不出《礼记》,他连《论语》都背不全呢。”

        诸葛瑾一听吓了一跳,责骂道:“有你这么说尊长的么,还不道歉。”

        李素无所谓地一笑,制止了诸葛瑾:“子瑜不必介意,我确实也不擅背诵经书,阿亮说得没错。不过,阿亮,你也不可得意了,我让你涉猎这些工巧之物,本意是让你开拓眼界、知道庶民劳作疾苦。

        子瑜对你期望甚高,你可不能荒废了正学本业。经书和诸子百家粗读完了,也该学习治民、理财、律法,将来才有大成。你们家现在可还靠子瑜的六百石俸禄过活呢,长兄养育,怎可不敬。”

        诸葛亮这才收敛了开玩笑的语气,恭敬表示他并无他意,然后说道:“李师,你可是说过,谁做出这个织锦织布的‘弩梭’,可以奖谷五千斛,或者钱三百万的,不会不作数吧?拿了这笔赏钱,家里就不用指望我哥的俸禄了。”

        李素当然不会赖账,这是他几个月前随口提过的一个赏格,对他来说也就几口黑曜石浴缸的开支,真要是做出了飞梭,这有什么大不了的。

        诸葛瑾却忍不住又教育:“阿亮!父亲在时,就一再教导我们要安贫乐道,贫贱不能移……”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