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素看完了赵云这儿最紧要的情报之后,忍不住继续往下读,把那些略有线索价值的东西,也事无巨细看了一遍,不觉天色已晚。

        还是邓芝帮他秉烛,李素才被烛光所惊醒,收回了思绪。

        “我竟看了一整天么,不必再添蜡了,我看到点完这根蜡烛就好,让人传晚膳吧。吃完之后,点油灯就行。”李素合上手头的卷宗吩咐。

        饭食很快就传来了,依然有鲟鱼和豚鱼,只不过鱼是中午杀的,晚上这顿就做成了炙烤,免得不新鲜。

        吃饭的同时,邓芝点了两盏油灯,加足了灯油,确保蜡烛烧完后,油灯还能点一晚上。

        赵云是很简朴的,因为夜里读书的需求很少,平时用的都是油灯。这两天是为了招待李素,作为高级文官需要保护目力,才备足了蜡烛。

        华夏人用蜡烛,最早是战国末期,只有楚国贵族用,连秦始皇用的都是油灯为主。到了西汉初期,随着陆贾说赵佗,蜡烛才作为南越王给刘邦的贡品。(《西京杂记》记载是:赵佗向刘邦臣服的那一次,进贡蜜蜡五石,成品蜜烛二百根。刘邦自己留下一部分,给开国列侯每人赏两根)

        经过两汉三百多年里渐渐普及,至今还是比较贵的,也就荆南和交州出产,长沙郡算是产地之一(蜡烛的产地往往也是蜂蜜的产地)。

        所以后来西晋初年,王恺石崇斗富时,才有王恺家用饴糖水洗锅、石崇就要用蜡烛当柴烧来压过对方。直到那时,蜡烛都是贫穷官员舍不得点的奢侈品。石崇当过荆州刺史,他很容易就想到就荆州特产的奢侈品炫富。

        不过在李素看来,赵云的俭朴自律并没有太大意义——蜡烛珍稀,应该鼓励荆南山民多养蜂多收蜂蜜和蜜蜡才对。

        应该把脑子动在“发展生产力、解放生产关系”上。比如未来几年,在目前的租庸调法基础上,把边郡给朝廷中央均输的物资再细分调控、设置一批合理的兑换指导价,把蜂蜜蜂蜡都纳入“一般纳税物”的范围,就可以官民两便。

        有空可以好好琢磨一下这事儿。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