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绍败退的过程虽然看起来干净利落,但因为路途遥远,加上袁绍伤病交加、不耐舟车劳顿。所以走走停停,直到九月下旬,才回到邺城。

        光是从魏郡与河内郡交界的朝歌、黎阳,到邺城这段路,就走了七八天。一路上袁绍阵营的文武也都是忧心忡忡,不少人从邺城赶来黎阳探病。

        袁绍的物理伤势当然不重,区区一根骑弓射出的箭矢,射在肩甲与护臂交界的缝隙里,箭簇都没完全入肉,就卡在铁里了。

        当时袁绍身上其实被好几箭弹到过,但其他没那么巧射中甲缝,都直接弹开了。

        伤口处理之后,医官说几天就能愈合,半个月就能彻底消除影响。

        所以,袁绍的问题,主要是被丢脸给气的,每天在那儿想不开。

        “我汝南袁氏,四世三公,至我更为大将军,已经是第五世了,居然最后被刘备李素设计骗得这样。沮授三心二意,许攸无能短视,难道只能去重用那个说话比放屁还难听的田丰?”

        “内外交困,人心不齐,实非战之罪也。天命啊!刘备的人口土地本不如我关东朝廷,只为他姓刘,可以自为雄主,对关西伪朝之掌控,如臂使指,上下一心。

        咱这边却‘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谋士各怀私心,曹阿瞒和孙权小儿更是……有几人肯真正勠力同心。要是天下人心不思汉,或者孤自为天子,或许如今也不是这个景象,唉……”

        袁绍哀叹之中,内心忍不住连曹操写的《嵩里行》诗句都引用了。这一世当初讨董的时候,曹操被击败得没那么惨。但他还是愤于关东讨董联军不齐心,写了《嵩里行》,不过只不过只写了前半阙——

        也就是只写了感慨讨董联军内讧为之。后半阙“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开始曹操就没写,因为那些事儿都改变了,没发生。这一世的袁绍也是大义灭亲,没跟袁术沆瀣一气。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