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素咂摸了一下诸葛瑾提供的数据,又复盘思考了一下,也注意到几个疑问点,便打断对方的继续陈述,先追问道:

        “一共六万八千户,居然只有二十八万七千人,每一户的人这么少么?前两年的账目我倒是没关心,往年往凉州移民也是每户那么少人么?今年的移民构成如何?”

        按照这个比例,每一户才刚刚四口人多一点,这在汉末绝对算是少了。一般朝廷统计的户均人数都是六个左右。

        诸葛瑾对答如流:“往年移民户均也在六口左右,但那主要是因为往年往外移的都是无地赤贫之家为主,益州当地人多田少。这些百姓要举家迁走,孤寡无人赡养,迁移成本也就高了。

        今年主要是重点解决了蜀中大族的相对贫寒少地的分支,连杨洪杨太守都带头支持了,陈实也没办法跟着认了。陈杨两族旁支、佃户就厘清了两万多户外迁。

        这部分里,还有很多是核查了分家不彻底的、要征收额外并户杂费的,让无地幼子分家出来移走。年长的父母随长子在益州养老。

        另外,益州地方财政上,今年也对分家部分外迁的移民提供了新的补助,尤其是对部分成年子女外迁后、留下的老人。

        我采取了‘从年过七十完全免税,降低到年过六十完全免税’,原本的‘年过六十到七十之间,按次丁男减半征收’,改为‘五十到六十之间就算次丁男,减半征收’。这两项措施之后,百姓也都很配合。

        同时,还能进一步缓解益州未来的人口增长、同时又让移民到雒阳的百姓更有活力、未来可以出力更多、增长更多。”

        李素听诸葛瑾的解说时,一开始还愣了一下,但稍稍消化了其中原理后,才不得不暗赞果然精妙。

        诸葛瑾可以啊,做布政使这几年,自己都琢磨出那么多精微奥义的“宏观调控”手腕了,这些甚至都没有李素教,是他自己想出来的。

        之前李素要求的移民,并没有进一步的精细分化,加上都是最穷的人移民,所以这些移民的年老父母肯定都要跟着走,否则老人留在益州会饿死。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