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良心,今日这场博望坡之战,李素虽然没能亲临一线,只能让弟子诸葛亮表现。

        但博望坡这周遭的实际地形,远在雒阳的李素可是熟悉得很,因为他主持的那条运河就要从这儿过的嘛。

        甚至于,博望坡这一带的地形,都因为李素的运河工程,而变得不那么纯粹了——

        “坡”的地形被运河沿着东北-西南方向截为两半。原本的天然地形,整块坡都是东北高西南低,顺着桐柏山山势的。

        现在中间凭空低下去一块,始终海拔都跟坡底濒临白河的那一带一样高,甚至一直绵延到山脊垭口处也还是那么点海拔。而这块低凹的位置,就是未来的河道。

        正因为李素看过这周遭的地形,他非常清楚,《三国演义上》说的“火烧博望坡”纯属是罗本没来过博望、没观察过周边地形,所以瞎编的。

        不光是主角被罗代打从刘备挪到了诸葛亮身上的问题,连“火攻”这种战术都是从头到尾扯的。

        诸葛亮当然没看过《三国演义》,所以他从头就不会被误导,而是全程实事求是。因此他也非常清楚:

        在博望坡这地方遇到敌军,火攻那些虚头巴脑的东西没用,从一开始就不用想。还是考虑考虑伏兵或者包夹的可能性更靠谱一些。

        为什么没用呢?因为这儿的地形,并非那种林木丛生、容易放起大火来的地形。因为地处商贸交通要道,豫州和荆州之间的商旅都走这儿,这里的山谷大路还是比较宽阔的,修了运河之后,更是拓宽出沿河道百余丈都完全没有树木。

        当然了,古代的路,哪怕没有树木,但是路旁的草肯定不少,那也是可以放火的。(古代的山区道路不像现在除草那么彻底,很多都是人踩出来的。无法想象的书友看一下华农兄弟那些上山打野的视频就知道了。)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