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回营之后,关羽、荀攸等高级将领和谋士,也免不了过来商讨军情、说下今日新观察到的敌军近况,顺便看看有没有需要计划调整的地方。

        刘备当然也知道分寸,就把诸葛亮跟他讨论的、转述自李素的战略考虑,跟心腹们商量。

        荀攸听了之后,也是颇为赞叹,表示他一开始从纯军事角度考虑,确实也想调整计划,倒是李素的考虑更加深远,把政治军事结合起来算计了。

        夸完之后,荀攸灵机一动,不着行迹地叹息了一句:

        “右将军真是用心良苦。听说当年雒阳勤王之时,他也教过关将军赵将军不少注意事项,才没让杨懿火焚雒阳的危害变得不可收拾。此番,他处处想着保护百官百姓、宗庙社稷皇家宫室,也是不易。”

        荀攸说这番话,也是想跟李素进一步搞好关系,也是为那天他自以为“看穿了李素可能想故意借刀杀人”的胡乱脑补做个挽回。

        一方面,是因为最近几天他确实看到李素的很多安排,是确实在保全百官百姓,不像是搞清洗的人的姿态。

        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抵达长安日久,荀攸把前因后果捋顺,意识到“当初就算李素劝刘备更加穷追不舍咬住李傕,也阻止不了长安城内的第一波清洗和皇帝的出逃”。

        因为倒果为因来看,历史已经证明,李素当时的用心是“以董承想勾结段煨劫驾”来“陷害”段煨、逼迫段煨出于畏惧与李傕翻脸。

        但事实上,最后的结果证明李素这不是“诬陷”,董承真的这么干了。

        所以调用一个现代刑法学的概念,李素只能算是“因为具体的犯罪对象在行为时不存在,而导致的未遂”。

        说人话,就是李素怀着诬陷的主观动机想诬陷逼反段煨董承,但因为董承真的恰好主动就想这么干,导致李素的诬陷事实上应验、客观结果没有可侵害的“清白法益”,所以诬告未遂成了真告。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