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央宫,石渠阁。

        李素和钟繇边走边聊进屋时,刘备居然已经在那儿了,对面还给荀攸、刘巴赐了座,已经在那儿聊上了。

        毕竟刘备现在还只是诸侯王,处理国政不用上朝,遇到机密大事也就喊几个专业对口的心腹幕僚商议一下。

        看到李素,刘备还随和地站起身,指着他开玩笑:“伯雅,你这半年,把公达他们丢在长安,案牍劳形。要不是这次提前把这个‘租庸调输法刍议’先寄回来,着实是言之有物,我们都要怀疑你是懒政怠政了。”

        李素也不跟刘备辩解,笑着顺着刘备的话往下接:“我能四处云游、懒政怠政,一是查漏补缺,二来也是天下太平么,我有这个机会懒怠。若是危急存亡之秋,怕是想怠而不可得啊。”

        还别说,这番应对是非常得体的,暗中还传递了一个潜意识:

        我李素在大王麾下已经够位高权重、言听计从了。我休假出去考虑点大战略,那也是给其他人表现机会,如果这半年里有其他日常突发工作,别人处理得好,那不就捞到曝光率了么。

        这也说明李素不揽权不专权。

        往远了说,当年汉武帝的时候,《魏其武安侯列传》里就写得明明白白:

        魏其侯(窦婴)攻击武安侯(田蚡)“贪懒怠惰”。武安侯的反击就是:我享乐怠惰是因为天下太平啊。哪像你,明明天下那么太平,还天天“未雨绸缪”,甚至连“陛下要是有个万一,朝廷该如何应对”这种紧急预案都想好了。

        往近了说,后世任正非之类的大老板,也都很少自己处理日常事务,都是在那儿闭关读书或者四处视察只看不做,观察个一年半载憋个大招,这叫有境界。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