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很快到了212年的农历四月底,也就是大汉击退草原联军入寇之后的那个初夏。

        十万北伐大军都已筹备停当,上千艘的运河船舶与海船,分东西数路把数以百万石计的各种军需民生物资,运到北疆前沿。

        之前的战争损害、主要是对基础设施的破坏,也都基本上修复弥合。

        受害最严重的渤海、右北平、辽西三郡,已经看不到什么战争残骸了,彻底修理打扫了一番。

        另外,在过去的这个腊月、乃至开春的三个月里,大汉军队也趁着搜剿残敌、拓展人口的机会,在东胡草原上展开了围捕与移民屯垦,

        一边搜略外逃的汉族和乌桓妇孺,一边组织少量的汉人赤贫百姓为骨干,来当地种田放牧,沿着辽河两岸稍微种点水稻,其他灌溉条件稍微差一点的地方,则轮作黑麦。

        如此渐渐改变东胡草原的生产方式和民俗,顺便为将来进一步的北进提供更前沿的基地、跳板。

        (注:东胡草原就是后世的科尔沁草原,就是秦汉之交时、被那个鸣镝弑父的冒顿单于灭掉的东胡原本的聚居地,在大兴安岭以东。后文开始都用秦汉时的地名称呼。

        大兴安岭以西的漠南草原,就叫“南匈奴草原”,对应锡林郭勒。大兴安岭以西的漠北草原,后文就叫“北匈奴草原”,对应呼伦贝尔。

        另外呼伦贝尔再往西、南侧沿着肯特山到乌兰巴托一带,北到贝加尔湖,称“丁零草原”。肯特山就是狼居胥山,贝加尔湖就是瀚海。)

        至于这一波移民屯垦扩张的契机,其实也很好理解,算是恰逢其会,也花不了朝廷多少钱粮——

        毕竟之前的战斗中,大汉累计歼灭了十九万之众的草原联军,还活捉了八万七千多人的俘虏奴隶。这十九万精壮人口对应的老弱妇孺,可不得有至少超过五十万?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