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吧文学 > 现代言情 > 巨枭 >
        到了神农氏晚期,由于农耕业逐渐成为主要生产方式,游荡觅食的原始群也渐次定居,逐步形成氏族社会,并发展为部落组织,出现拥有超出本部落影响力的部落联盟首领,这就是“帝”。说文解字释:“帝,谛也,王天下之号也”。“谛”是指“审谛”,即举措详谨周密,合乎客观规律。白虎通义说,“德合天者称帝”6。“王天下之号”是指超越部落范围的号召力。“帝”的称号出现标志着原始社会从早期游群和氏族社会阶段向晚期部落社会阶段的转变。此时,神农氏也开始被称为“炎帝”。

        “炎帝”之“炎”,其义有二:一是火光,焚烧。说文解字释:“炎,火光上也”。玉篇释:“炎,热也,焚也”。这与原始农业离不开“火耕”有关。所谓“火耕”,是指先砍倒烧光荒地上的杂草灌木,然后耕种点播的一种垦殖手段。二是指南方之神。汉书卷七十四:“南方之神炎帝”,这是从黄河流域的地理视角而言,发祥于湖北厉山,崩葬于湖南茶陵的神农氏当属南方无疑。

        从被尊为“农皇”的“神农氏之世”,到被称为“炎帝”的“神农氏世衰”之时,是一个历史的转折时代。

        活跃于历史舞台之时,即“神农氏世衰”的“炎帝”之时。当时部落林立,各部落依仗自己的经济实力和武力互相争斗,不再服从由于发明耒耜的功绩而自然形成的部落联盟首领炎帝神农氏的约束。“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最为暴”7。此所言“诸侯”,并非周秦社会制度下分封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之贵族,而是指原始社会末期的各部落酋长。是其中之一。

        “蚩”是贬词。说文解字释为“虫也”。作冠词用,若今之詈辞“小爬虫”之类。六书正伪曰:“凡无知者,皆为蚩名之”。“尤”为部落名。尤又作由,意为农。杨慎丹铅录云:“由与农通”。韩诗外传云:“东西耕曰横,南北耕曰由”。吕氏春秋勿躬例举“管子复于桓公曰:垦田大邑,辟土艺粟,尽地力之利,臣不若甯遬,请置以为大由”。注:“大由,大农也”。管子省官说:“相高下,视肥瘠,观地力,明诏期,前后农夫,以时均修焉;使五谷桑麻,皆安其处,由田之事也”。诏期即礼记月令所谓“王命布农事”之日期。由田即农田,亦农官之谓也。钱谱神农币文“农”作“由”。“尤”是依传闻所记部落名称,与“由”为同音异字。故“尤”部落即“由”部落,亦即农部落。贬之即谓“”。中国古代对氏族及部落的名称与其酋长名称和氏族部落民名称常常不加区别地称呼,所以,“”既为部落名,亦为该部落酋长与部落民之共名。

        编辑本段与炎帝、黄帝的关系与炎帝有族裔的关系。路史传说:“姜姓,炎帝之裔也”。

        炎帝与均由神农氏族发展而来,同属农耕部落联盟。炎帝部落为神农氏族之直系后裔,仰成于其先祖神农氏发明耒耜功绩之余烈,得以居逐耕部落联盟之首,而称“炎帝”。炎帝与神农氏既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阶段,故史记封禅书例举封禅大典时,将神农氏与炎帝分列先后。在史记五帝本纪中,关于神农氏与炎帝的记叙非常贴近,但未予指明其间的关系。帝王世纪说:“神农氏作,是为炎帝”,已经注意到二者的亲缘关系。汉书2古今人表及易系辞疏将为帝与神农氏合称呼为“炎帝神农氏”。

        易系辞疏引帝王世纪云,“炎帝”之号,凡传八世:帝临魁、帝承、帝明、帝直、帝嫠、帝哀、帝榆罔。至帝榆罔之世,始见部浇崭露头角。

        部落是由神农氏族发展而来的一群农耕部落中实力最强的一个部落。其实力雄厚的原因,一是益于其居地产盐;二是在煮盐的生产过程中,发明了冶炼金属与制作兵器。

        梦溪笔谈2卷三记:“解州盐泽,方面二十里。久雨,四山之水,悉注其中,未尝溢;大旱未尝涸。卤色正赤,在版泉之下,俚俗谓之血”。宋代解州治在今山西运城市解州镇。盐泽今名解池,素有“国宝”之誉,有硫酸钠、氯化钠、硫酸镁等盐,含钙、碘、钾、硼、锂、铯、锶等稀有元素。太平寰宇记卷四六客观存在邑县条下记:“天在县南一十八里”。故安邑县即今县,亦受辖于运城市。这里曾经是部落的居地。得盐泽之富,部落才有实力与黄帝抗争。如史记五帝本纪云:“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而最为暴,莫能伐”。

        管子地数篇说:“葛庐之山发而出水,金从之,受而制之,以为剑铠矛戟,是岁相兼者诸侯九。雍狐之山发而出水,金从之,受而制之,以为雍狐之戟芮戈,是岁相兼者诸侯二十”。葛庐之山及雍狐之山具体所指无考。其地处当不会离今运城市太远。或者就在其地。“金”泛指金属,不限于黄金。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