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的荣耀只是传说吗(演讲稿下部:「德」篇)

        综上所述,史书中的刘备无论外貌、X格、能力,都是一个标准的强人,《三国演义》作为一本面向社会中中下层的话本小说,其实在刘备的塑造上相当失真,与史书相去甚远。这其中缘由历史作家刘B0先生已经给出了有趣的分析。他认为,目前流行的一种说法——所谓「崇拜强势君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糟粕」——是荒谬的。事实上这些古典章回小说告诉我们,当时百姓们心中普遍的所谓明君,都是有点接近弱智低能的道德模范,正如孔子所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其实古代老百姓的智慧足以让他们明白,一个雄才伟略的统治者的出现对於百姓而言往往是灾难,「崇拜强势君主」其实是近现代人接触到外来文艺作品後产生的新审美。

        《演义》对於刘备的刻画,由於要符合当时普罗大众的明君观,所以造成刘备的文学形象远远弱於其历史形象。於此同时,《三国演义》中刘备仁君的另一侧面,在某些层面上也远远弱於历史的记载。b如小说中为了T现刘备Ai惜赵云,就给他设计一个把赵云好不容易救出来的阿斗摔在地上的桥段,在今人眼里看这实在匪夷所思。历史上的刘备的仁义人道仁德表现得是很自然的,当然,所谓「仁君」的词g是「君」,即君主,说得贬义点就是军阀,争夺地盘是军阀的第一属X,所以刘备所做过的那些为了地盘套路曹C、孙权、刘璋的种种,也没有必要强行洗白,可谓「必要之恶」,我们需要厘清的,是刘备尽管身处如此难以避免「必要之恶」的境地,他却从始至终葆有着克制和自省,在那个出身名门的贵种大少纷纷被时代的Y霾异化成半兽人的时代,这个草莽出身、经历了无数艰难苦恨的孤勇者活成了唯一的清流,这是他的对手们也无法抹去的刻印入时代的共同记忆。

        史书上的刘备,之所以堪当有道之君,有四点要因:一,待人以直;二,待弱以仁;三待友以义;四,待臣以诚。对此咱们一一道来。

        一,待人以直。

        这里「人「指的是旁人,也可以说是和刘备不相为谋的路人。刚刚咱们讲过,历史上的刘备脾气很火爆,对於狗仗人势的督邮他可以大打出手,对於那些三观过於下贱的他所看不起的人,他也是主动拍砖毫不客气。这里面最着名的典故恐怕就是「求田问舍」,宋朝辛弃疾曾为此写下词句「求田问舍怕应羞问刘郎才气」。

        当时刘备作为刘表附庸的时候,有一次刘备、一个本地名士许汜与刘表在一起共论天下的名人。谈到曾经评价刘备「雄姿杰出」的陈登时,许汜不以为然地说:「陈元龙乃湖海之士,骄狂之气至今犹在。」刘备听到有人贬损他已故的好朋友,但他没有立即反驳许汜,转而问刘表:「您觉得许君所言对不对?」一贯喜欢骑墙的刘表说:「如果说不对,但许君是个好人,不会随便说别人假话的;要说对,陈元龙又盛名满天下!」刘备问许汜:「您认为陈元龙骄狂,有什麽根据吗?」许汜说:「我过去因世道动荡而路过下邳,见过陈元龙。当时他毫无客主之礼,很久也不搭理我,自顾自地上大床高卧,而让客人们坐在下床。」刘备应声道:「您素有国士之风。现在天下大乱,帝王流离失所。元龙希望您忧国忘家,有匡扶汉室之志。可是您却向元龙提出田宅屋舍的要求,言谈也没有什麽新意,这当然是元龙所讨厌的,又有什麽理由要求元龙和您说话?假如当时是我,我肯定会上百尺高楼上去高卧,而让你们睡在地下,哪里只有区区上下床的区别呢?」刘表听了,放声大笑。【君有国士之名,今天下大乱,帝主失所,望君忧国忘家,有救世之意,而君求田问舍,言无可采,是元龙所讳也,何缘当与君语。】

        作为局外人的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刘备这麽说,不仅得罪了许汜,其实也得罪了「房东」刘表,因为刘表本质上和求田问舍的许汜三观是一致的。刘备的行为从利弊上来权衡,是相当不理智的,但却为我们展现出了历史上的刘备那不仅不虚伪,反而率真得有些疯狂的人物侧面。

        2.待弱以仁。

        这其实是刘备最值得大书特书的地方,也是刘备之所以有别於其他君主的关键所在

        而集中表现这关键所在的有三个事件,跟别是平原遇刺,兵困海西,携民渡江。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