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听到这儿,简直眼睛都直了:卧槽!原来历史该是什么样的、背后是这么个逻辑!

        朕这些年的历史书都是在用膝盖读的么!博士们给朕讲了这么多遍,朕一直觉得《五帝本纪》是个无聊的家谱和籍贯户口簿!

        里面居然还有那么多诡诈的设计!

        读书人跟读书人的段位真的是不一样啊!那些太学博士的水平,跟太傅一比,简直……

        刘备血压飙升,坐立不安地来回踱了几步:“为今之计,如之奈何?”

        蔡邕捻须淡定说道:“考据国故、寻找新的依据,指出太史公修《史记》时,所借鉴的史料有所残缺。

        然后,我朝便可补遗《史记索隐》,在《五帝本纪》之前,再加《三皇本纪》。炎黄之父少典,在《国语》上还有什么别的儿子,陛下想加就加。

        可以让他们如‘纳东夷女所生’、‘纳蜀山氏女所生’一样,陛下想要把汉统拓展到哪里,就让他们是少典与哪些蛮夷戎狄女所生。又或者是如夫差编造《吴太伯世家》那样,说夏商周某一代人君有幼子庶子旁支,开枝散叶流传到哪儿。

        如太史公认为匈奴先祖为夏后氏之苗裔、曰淳维、居北蛮一个道理。占城人中的黄肤黑发者也可以是华夏子孙,鲜卑、扶余,只要陛下灭得掉,老臣总会想到他们是少典的哪个支系或者夏商周哪一代圣王分支出去的。

        不过,此法也要小心,毕竟那些蛮夷被认为是少典之子、炎黄的兄弟之后以后,他们也能以华夏自居。春秋末期时,吴越入中华便是典型,而当时如果吴越成功统一天下,那周人的天下观就成了为他们打造的了。

        同理,若是大汉武运不隆,暂时无法击灭那些蛮夷,却又编造了那些蛮夷的谱系分叉源流,也容易被那些蛮夷找到‘夷狄之有君弗若诸夏之无也’的证据。所以最好还是循序渐进,灭一个,编一个。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