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近代历史教育的人,对于土地兼并这个问题,总会有一个错觉,那就是觉得这方面的政策设计、如何防范土地兼并,肯定是随着时代的进步越来越先进。

        后面的朝代吸取了前面朝代的灭亡教训,总该越来越善于避开坑、抉择越来越聪明吧?

        但事实上,这种想法多半是近代历史教育受到苏式史泰林五段论的影响,习惯了把人类社会统一看成“原始-奴隶-封建-资本-共产”线性进化的结果。

        而华夏历史的现实特点,是帝国时代特别漫长(我也不说“封建”时代了),那么多朝代的教训堆积下来,皇帝们把几乎所有对抗土地兼并的尝试都做过了,发现左也不行右也不行,不管怎么干最后都会导致土地兼并亡国。

        所以华夏的帝国史,对土地政策的态度出现过多次尺蠖效应。

        觉得前一个朝代土地政策左了,亡了,下一个朝代就往右缩一点,结果还是亡了。

        再下一个朝代就继续吸取教训,重新回归左一点,然后二次亡国。再再下一个朝代重新右一点,然后三次亡国……

        最后就是左左右右反复横跳,这一跳就跳了两千年,怎么跳都亡国。

        站在汉末这个节骨眼上,前面可以借鉴的经验还不是很多,但至少也凑满第一波尺蠖伸缩所需的素材了。左右都横跳试过,告诉人左右都有可能亡。

        曹操、荀彧、程昱这样的顶级政治家,当然也都熟知历史。

        知道周因王田分封,百姓逃亡另外垦荒、动员效率不如承认私田。

        也知道秦因用民过重、服役无度,天下苦秦久矣,揭竿而起。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